西夏泥活字的發現與“復活”填補了我國泥活字版本的空白,在國際上為確立中國泥活字印刷的發明權提供了有力的實物佐證,為“活字印刷,源于中國”爭取了話語權。8月31日,中國印刷博物館武威分館正式建成開館,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展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窗口和平臺。9月5日,記者進行了采訪。
西夏泥活字填補了我國相關研究空白
“活字印刷,源于中國”
中國印刷博物館武威分館開館迎客
在中國印刷博物館武威分館內,記者看到如下文字:“中國古代的印刷技術是人類文明長河中的明珠……從印章到石刻拓印,再到雕版的發明,活字印刷的出現,泥、木、石、金屬等各種印刷材料的不斷嘗試和使用……中國古代印刷技藝在一次次的實踐中不斷豐富、完善和提高,人類文明的腳步在一次次的改變中不斷加速、升華。”“北宋畢昇發明的泥活字僅限于文獻記載,沒有相應的實物證明,一度時期,人們對于是否有泥活字這一歷史事實產生疑問。1987年,武威亥母洞西夏文泥活字印本實物的問世,無可辯駁地證明了中國畢昇發明泥活字的歷史事實。”也許,這就是中國印刷博物館武威分館成立的真正意義。
1987年9月的一天,時任武威市博物館副館長的孫壽齡和同事在亥母洞寺遺址清理殘存文物時,發現了西夏文佛經《維摩詰所說經》(下卷)。后經研究發現,《維摩詰所說經》具有“行距不直、筆劃變形、著墨不均、偶有斷筆”等活字印品獨有的特征,與雕版印品有明顯區別。孫壽齡經過無數個日夜的比對、辨析后判定:《維摩詰所說經》不僅是活字印刷品,而且是泥活字印刷品。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正確,孫壽齡運用《夢溪筆談》中記述的方法,反復摸索實驗,歷經3年多時間,終于成功燒制出泥活字,復原了有6400多字的泥活字印本《維摩詰所說經》(下卷)。孫壽齡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國內外文物專家和西夏文化研究專家的高度評價。國內學術界首先肯定了《維摩詰所說經》(下卷)是泥活字版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孫壽齡研究成果也給予了充分肯定。中國社科院研究員史金波稱孫壽齡是“近代西夏文泥活字第一人”。2007年6月,孫壽齡的《泥活字的制作方法》獲國家發明專利。